在AT&T、Verizon這些傳統電信公司一個個砸大錢,拚了命想要把自己變成網路媒體公司之前,或許應該先來看看,這些年網路公司都做了些什麼事。
2010年Google發動Google Fiber計畫,開始在美國布建1Gbit/s超高速光纖網路。一開始這看起來只不過是一個實驗,但隨著Google網路佈建範圍從堪薩斯一路增加,計畫擴大至34個城市,並且在Alphabet底下獨立成一家公司後,很顯然Google是認真看待這個計畫將會成為一個事業。
而在今年6月,Google Fiber也再有進一步動作,宣布併購無線網路服務公司Webpass。Google Fiber主管Dennis Kish表示,他們的策略將會是採取混合式途徑(光纖網路加上無線網路),提供高速網路給更多人。
而這些動作帶來最直接的反應是,AT&T也開始在Google Fiber到達的地方提供高速網路服務,並在這些地區調整高速網路的資費,從120美元大幅降低至70美元。雖然AT&T從來不承認這些舉動是對Google Fiber的回應,但從服務導入地點的選擇、資費方案的訂定,還有針對Google Fiber提起的訴訟來看,答案已不言自明。
除了Google Fiber之外,在2010年至2016年這段期間,Google還推出Project Loon這個透過熱氣球提供網路服務的計畫,以及併購無人機公司Titan Aerospace、發射衛星WiFi等等,都是為了達到布建全球連網的目的。
另外Google還有耗費鉅資投資興建海底電纜的FASTER計畫;行動虛擬網路服務Project Fi。而近期Google在網路內容佈局也有新動作,傳出已經和包括美國CBS在內的內容業者合作,預計明年會在YouTube推出網路電視服務。
除了Google外,Facebook採取不同的途徑,也在試圖掌握網路的主導權。2013年在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的主導下,聯合軟硬體業者和非營利組織共同發起Internet.org計畫,目的是要讓世界上還無法使用網路的人口也可以輕易上網。
此外,Mark Zuckerberg也在2014年成立了Connectivity Lab,主要是為了研發無人機、衛星,和無線通訊相關技術,同時Facebook還斥資2000萬美元收購英國無人機開發商Ascenta。今年7月Mark Zuckerberg在個人Facebook上公布歷時兩年開發,可用於傳輸網路訊號的太陽能無人機「Aquila」,就是來自這個團隊。
還有,不久前發生爆炸的Space X火箭上,則是搭載了Facebook的Amos-6衛星,這顆造價高達2億美元的衛星若如原訂計畫升空,將可作為提供非洲地區網路服務之用 。
Amazon
現在,還有Amazon可能也要來參一腳。根據The Information的報導,亞馬遜有意在歐洲成為一家網路服務供應商,計畫是將自家的Prime服務與網路服務做綑綁,一起賣給歐洲消費者。或可以想像,這就像是凱擘大寬頻在台灣提供寬頻網路加有線電視的優惠資費組合,而這類的資費模式在歐洲市場也很盛行。若亞馬遜真的成功這麼做,相信對於歐洲市場開發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會對當地網路業者造成威脅。
電信商擺脫不了笨水管,還可能變成隱形人?
當然,網路公司要去做傳統電信商的生意也不是那麼容易。即便資金充裕如Google,也已經察覺布建光纖網路的所費不貲,且困難重重,進度緩慢,近期甚至傳出要裁員縮減成本的消息。但目前看來這個計畫還是會持續,只是方法上不再以光纖固網為主,而是會結合無線網路推展。
而Facebook要讓全世界都可以使用網路的計畫除了受到SpaceX的耽擱,另外在印度、埃及等地也因為「違反網路中立性」等疑慮,遭到阻止。
至於Amazon的計畫目前尚未正式推出,但就法規層面來看,這招或許在部分歐洲國家可行,卻未必能在美國等地實施。
然而,即便這些網路公司的「電信網路服務」都還在發展中,還不夠成熟到會對傳統電信業者帶來立即且直接的威脅,但相信這些網路巨頭過去每一個舉動所展現出來的企圖心,已經足以激起傳統電商的反擊。
畢竟過去多年來,電信公司扮演笨水管的角色就已經夠嘔了,如果這些網路巨頭的計畫成功,電信商恐怕就要成為消費者眼前的隱形人。自然這些仍擁有相當資金實力的電信業者,也不會傻傻看著網路公司在眼前吃掉他們的午餐。當然,透過併購媒體公司的方式能不能讓電信業者找到出口,又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