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與大數據卡位,Google布局能源產業
從AI與大數據卡位,Google布局能源產業

因為台灣智慧電表滲透率僅有0.08%,台電在立院備詢時被立委砲轟,原來安裝智慧電表的總體成本高達800億元,因此拖累布局進度。反觀Google在2009年就推出網路電表,2014年則砸下32億美元併購Nest團隊,2015年再推出管理計畫Project Sunroof,態度相對積極,究竟兩者的思維為何如此不同。

台電與Google雖然都積極布局能源管理,但兩者的思維與方法差異卻不小。台電以傳統「能源經濟」角度,探討時間電價、應需反應與竊電防治等議題,核心是「瓦特」(Watt),而且是減法思維,減少電力的生產配送與使用,最終目的達到節能效果,然後降低電廠的成本。

Google直接從「資料經濟」角度切入,核心是「比特」(Bit),採取的是加法思維,比如「如何刺激用戶產生更多關鍵數據?」,然後以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為底層技術,提供產品。

Google從網路走向實體版電表,從用電數據走向發電數據。在家用智慧電表布局中,台電僅從硬體考量,布局智慧電表,讓時間電價政策更有效率。舉例來說,透過時間電價,降低用電尖峰的負載,並且導入需量反應,減少用電需求,減緩能源開發投資成本與降低供電成本是重要目標。

同樣是電表,Google先推行的卻是幾乎沒有邊際成本的「網路版」電表。Google在2009年推出網路電表服務Google PowerMeter,和北美電廠合作,從智慧電表接收資訊,讓網友在iGoogle程式中,可以即時監看家庭日常用電情況。這個計畫讓Google試水溫,一方面測探大眾對於自己監督家庭用電的需求性,一方面獲取相關數據。雖然這個計畫在兩年後關閉,卻讓Google省思, 「要提供民眾足夠的誘因,民眾才會貢獻數據。」

三探能源市場,找尋供需誘因

2014年Google的Nest併購案,則是Google從網路電表,走向實體電表的開始。Nest幫民眾調節用電尖峰與離峰時段電費,以節能省錢為誘因,讓民眾主動售出隱私的家戶用電資訊。Nest也開放平台提供API接口,允許第三方開發者串接。除了Nest,今年Google在年度I/O大會上發表新產品Home,更是Nest產品的「人工智慧升級版」。藉由直覺性的OK!Google語音互動,讓民眾操作家中電器,如此一來,數據的獲取量更龐大與多元,還可能走出家庭,進而管理電動車的能源。

2015年,Google跳脫用電數據,走向「發電」數據。 「Google在2015年推出 Project Sunroof專案。民眾提供家中電費帳單,Google提供Google地圖服務的3D模組,計算若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考量在地氣候、屋頂角度、附近樓高與樹木等影響發電轉換率因素後,安裝太陽能板後到底能賺多少錢?透過這個專案,Google不但先知道哪些民眾裝設太陽能板意願較高,就連民眾的投資報酬效益也知曉。

solar energy_shutterstock_349905068.jpg
太陽能發電
圖/ shutterstock

AI在Google能源布局扮演要角

人工智慧也在Google的能源布局裡面扮演重要角色。根據中國媒體《36氪》報導,「Google已經將一套DeepMind AI系統部署到數據中心裡面,用來控制數據中心的服務器和製冷系統等部分組件來減少能耗,實現了幾個百分點的能耗節省。可不要小看這幾個點,Google在2011年揭露其數據中心的電耗時,就已經相當於20萬戶家庭用電量了,而2014年的數據是4,402,836MWh(兆瓦),相當於366,903戶美國家庭的用電。」

除了智慧電表,Google也致力於再生能源的發展,自2010年起便在美國、歐洲與拉丁美洲等地區購買再生能源,全球購買量至今已超過2吉瓦,Google也因此成為全球最大的非公用事業認購公司。而Google也希望能與台灣政府與產業界合作,分享Google在全球再生能源認購計畫的經驗。Google資料中心能源與設址策略總監德瑪希(Gary Demasi)表示:「我們希望Google的整體營運能達到100%的再生能源使用率,以兼顧企業營運效益和社會責任。若要創造出穩健的再生能源市場、刺激自願性需求,關鍵便是確保用戶在取得再生能源時能有一套具公信力的標準驗證和衡量機制。對於能和CRS合作我們感到十分開心,這將為台灣、甚至亞洲欲購買再生能源的用戶建立起全新契機。」

Google所資助的CRS計畫是將每百萬MWh由風力或太陽能產生的電力標示為再生能源,於此同時便創建出一個REC(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ion,再生能源認證)。當Google等企業團體欲採購再生能源時,不僅購得了電力,也購入了該電力所獲得的REC,確保該電力確實是再生能源。在台灣,增加再生能源認購選項的支持度日漸提高,而且許多企業營運需要消耗大量電力,而Google位於台灣的資料中心也正積極尋求購買再生能源的解決方案,這些都是這項計畫以台灣做為起點的原因。

智慧電表只是起點,生態圈才是關鍵

從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Google如何思考未來能源管理樣貌,如何設計誘因,讓民眾有動力參與能源改革,並且自動產出數據,再推出產品與服務。相比之下,台電忽略了資料經濟思維,在能源經濟導向下,硬著頭皮強推,功能單一售價又高昂的智慧電表,成果就是僅有1萬低壓用戶採用,數據量非常小,分析效益也不大。加上對於駭客入侵的恐懼,也沒有試驗開放平台讓民眾串接智慧家電,因此這1萬戶的智慧電表並未和家中電器整合,民眾並不清楚各個家電用電多寡,所得數據不夠多元,未來更難擴增價值。除了用電數據,台電對於家戶發電數據也沒有整合在數位電表計畫中。

800億元的智慧電表投資值得嗎?這裡並不是說Google模式就是典範,其能源布局之路也不是一路順遂,Nest在北美的滲透率不高,其他五花八門的專案和產品,是否能大規模推行也還是問號。不過Google沒有傳統電業從石化燃料與核能發電,沒有轉型再生能源發電的包袱,加上台電為國營企業,受法規束縛,在透明治理的時代受全民監督,效率有限。在不同條件之下,Google與台電自然也就走出不同的發展策略。

這裡也不是說台電有了資料經濟思維,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但沒有這種思維,台電自然覺得800億元的智慧電表投資並不值得,民眾也難看到智慧電表的效益。如果台電也從資料經濟角度,布建智慧電表與智慧電網,那800億元投資不只是智慧電表硬體而已,而是物聯網與智慧能源「生態圈」。 資料經濟的重心在於開放式接口 ,因此電表可能是家家戶戶都有的能源管理平台,各種家庭物聯網產品便都有機會接入大平台,那電表之於家庭,就像手機之於個人一樣的重要。此時,800億元投資值不值,就不會是爭議的話題了。

Google不惜砸下鉅資,積極布局能源市場。

Google近年的能源布局

2009年/「網路版」電表
Google和北美電廠合作,從智慧電表接收資訊,讓民眾在iGoogle程式中,可以即時監看家庭日常用電情況。
2010年/購買再生能源
自2010年起便在美國、歐洲與拉丁美洲等地區購買再生能源,全球購買量至今已超過2吉瓦。
2014年/Nest併購案
Nest幫民眾調節用電尖峰與離峰時段電費,以節能省錢為誘因,讓民眾主動售出隱私的家戶用電資訊。Nest也開放平台提供API接口,允許第三方開發者串接。
2015年/Project Sunroof
民眾提供家中電費帳單,Google提供Google地圖服務的3D模組,計算若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考量在地氣候、屋頂角度、附近樓高與樹木等影響發電轉換率因素後,安裝太陽能板後到底能賺多少錢?

關鍵字: #Google #人工智慧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數據資料,截至2024年底,台灣數位存款帳戶的開立數量突破2,446萬戶,較2023年(1,968.6萬戶)增加24.3%,超越了總人口數,與此同時,帳戶安全也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

國泰世華銀行作為台灣金融領導品牌,不僅提供用戶導向的便捷安全金融服務體驗,透過先進技術杜絕駭客、釣魚攻擊風險,同時,以全方位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機制搭配跨界創新推出的「帳戶安全險」,打造從「預防」到「關懷」的數位金融安全。

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帳戶安全健檢與帳戶安全險雙引擎竭盡保障金融安全

隨著數位金融普及成為你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詐騙集團或駭客以各種方式發動攻擊,如釣魚簡訊、木馬程式竊取帳密、假網站盜取信用卡資訊,或者是假冒官方機構的社交工程…等,因此,無論是登入金融帳戶、轉帳、消費,還是投資理財,民眾除要有資安防護意識,金融機構提供的科技防護也是重要防線。

國泰世華銀行領先市場推出的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服務,從登入安全、交易安全、個資安全與系統安全…等四個面向提醒用戶須注意的地方,包含登入兩步驟驗證、FIDO快速登入、裝置綁定、交易認證碼、人臉辨識驗證交易、交易推播通知、Email/手機號碼檢核、App版本、手機作業系統…等項目,完成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設定,即可再強化帳戶安全的防護等級。國泰世華銀行對於數位安全不斷突破創新,此次攜手跨界夥伴–國泰產險推出「帳戶安全險」活動,用戶若完成10項安全健檢設定,並至CUBE App保險專區點選參加帳戶安全險活動,即有可能獲得最高新臺幣16,000元的理賠保障(限額45,000名)。(詳細保障內容依國泰世華銀行官網為準,可至活動專頁查詢。)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圖/ 國泰世華銀行

根據用戶動態提供主動防禦與提示,阻擋盜用、詐騙潛在風險

除從帳戶安全出發,國泰世華銀行更因應消費者使用行為,以多項主動防禦與智能提示機制保障交易前、中、後安全,讓安全防護不再是被動防禦,而是隨時偵測、即時反應:例如,透過「登入兩步驟驗證」等方式強化登入安全,運作概念就像是Google帳號的雙重驗證機制,當陌生裝置嘗試登入CUBE App帳戶時,系統會即時發出第二道OTP驗證來確認登入者身分,大幅提升登入安全。其次,用戶還可透過CUBE App啟動、人臉辨識驗證與交易認證碼…等多元交易驗證機制,並且綁定裝置才可使用,大幅保障交易安全。

除了前述安全機制,CUBE App還有提供「卡片安全鎖」服務,可依照交易地區、交易類型、交易時間與單筆交易金額上限進行個別設定,讓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靈活控管用卡範圍。而針對風險與頻率日益攀升的釣魚簡訊詐欺事件,CUBE App也有「簡訊收件匣」提供客戶確認簡訊來源,若收到疑似詐騙簡訊客戶能直接開啟CUBE App登入後查詢簡訊內容,讓用戶可以一眼辨識訊息來源,杜絕偽冒門號發送的詐騙簡訊。

持續與時俱進推升數位安全防護

從全方位的 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業界首創的帳戶安全險,到全面覆蓋交易前中後的進階防護機制,國泰世華銀行始終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結合跨界創新,不斷推升金融科技的安全標準。未來,將持續進化安全防護策略、精準因應各種場景挑戰,以高規格守護每一位用戶的資產安全,讓用戶可以安心享受智慧金融生活。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產險商品由國泰產險提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