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Gartner:區塊鏈出現「炒作泡泡」,但業界不必擔憂泡沫化
[專訪] Gartner:區塊鏈出現「炒作泡泡」,但業界不必擔憂泡沫化
2016.08.30 | 科技

全球開始瘋區塊鏈技術,我們每天都被區塊鏈新聞轟炸,但你有用過區塊鏈相關產品了嗎?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報告,全球區塊鏈投資總額達到14億美元,已有近百家企業加入各區塊鏈組織,在2017年將有8成銀行啟動區塊鏈專案。WEF的報告對於區塊鏈的發展非常樂觀,但區塊鏈應用在我們生活中還需要一段時間,現在區塊鏈技術多存在於理論上,Gartner最新公佈的研究報告就指出「區塊鏈還要5至10年,才會對我們生活帶來顛覆性影響。目前處於過度期望的高峰期(Peak Of inflated Expextation)。」

在應用大爆發前這5-10年間,企業與政府要怎麼對面這個新技術變革呢?在觀望與積極研發間要特別注意哪些訊息呢?《數位時代》專訪Gartner研究總監闕斯尼(Fabio Chesini)請他與我們分享觀點。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現況:炒作泡泡開始存在,但還不會泡沫化

圖說明

(圖說:區塊鏈技術目前處於過度期望的高峰期,將在5至10年內帶來顛覆性影響。根據Gartner的新興技術評估模型,技術成熟度曲線將新興技術的發展區分為五個階段,包括「科技誕生的促動期」(Technology Trigger)、「過高期望的膨脹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泡沫化的底谷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穩步爬升的光明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實質生產的高峰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圖片來源:Gartner。)

8月公佈的研究報告指出。區塊鏈技術目前處於過度期望的高峰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這個時期中,有些創新應用是成功的,但有更多是失敗的,大眾對科技創新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

之後當科技無法滿足過度期待,大眾當理性回歸後,該技術就進入泡沫化的谷底階段(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由圖可知,區塊鏈技術已經進入炒作的區間,但還沒有到頂端,炒作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就現在這個時間點來看,還不會泡沫化。

「從全球的觀點來看,區塊鏈現在的確產生『炒作泡泡』。」Gartner研究總監闕斯尼(Fabio Chesini)說。不過闕斯尼認為業界不用為泡沫化現象擔憂。他認為各產業已經逐漸理解區塊鏈技術本質,過去在網際網路泡沫化的經驗也警醒著企業不要重蹈覆轍,「加上,炒作現象目前僅集中在金融領域而已,總體市場的投資與投機熱度不大,未來會有泡沫化存在,但不會像.com泡沫那樣劇烈。

而他的觀點和《區塊鏈社會》作者,區塊鏈鉛筆創辦人龔鳴不謀而合。龔鳴指出,從2013年到2016年4月份的數據表明,全球在區塊鏈投資上還沒有出現泡沫,目前區塊鏈投資僅呈線性成長,還沒有到泡沫時期的指數級成長,有點像當時網際網路在1996年的發展趨勢,遠遠沒有到2000年第一次網際網路的泡沫時期。

企業:小心標準的變革,太早投入區塊鏈可能徒勞無功

那在這個泡泡炒作期,企業要特別注意什麼事呢?現在有很多企業走在前端,利用區塊鏈技術,做身份與所有權管理,以及能源資產交換。不過闕斯尼提醒,「並非走在技術最前端的就是贏家,太早投入區塊鏈技術可能耗費很多資源又沒有成果。」區塊鏈的標準還沒有定型,如果沒有思考未來發展就貿然投入,恐怕會面臨選定標準被淘汰的窘境。

舉例來說,到底選擇公有鏈還是私有鏈?就是一個頭痛問題。在應用大爆發之前,許多業者選擇發展特許制的私有鏈,而非比特幣公有鏈,避免和現有金融法規衝突,但比特幣區塊鏈會廣受全球社群支持,關鍵就在於去除中央系統的架構,因此雖然許可制的私有區塊鏈盛行,公有區塊鏈未來還是具有龐大發展潛力。「和網際網路當初從封閉的企業內網(Intranet)走向互聯互通的網際網路(Internet)發展途徑有點雷同,最後整體社群還是會走向開放。」闕斯尼說。

但若只是等待別人實驗成果才投入也會失去發展先機,因此企業要先洞察著區塊鏈到底能解決企業哪些問題?跟風投資將會徒勞無功。

監理:用地面交通號誌管飛機?政府要走在最前面才行

若要採用公有區塊鏈,那政府對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監理態度就非常重要。這段炒作泡泡期,正是政府監理的最佳時機。但目前各國政府對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監管沒有共識,各有各的觀點,讓業者無所適從。「政府不能積極逃避相關法規的制訂,不論是積極還是被動的公司,這些虛擬貨幣總有一天會進入各國的經濟體制中。」闕斯尼指出。

以美國來說,商品期貨貿易委員會(CFTC, the Commodity Futures Trade Commission)認為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是一種商品(Commodity),但美國金融犯罪執法網絡(the Financial Crimes Enforcement Network)則把比特幣定義為貨幣(Currency)。「兩個機構,產生的不一樣的定義,而且這兩種定義還相互衝突。因為虛擬貨幣除了具有商品特性之外,也具有價值交換功能,沒有辦法一分為二。監管單位們也要彼此合作,搭起一個新橋樑,找到新規則。」闕斯尼指出。

闕斯尼把此譬喻為地上交通號誌管理飛機時會遇到的問題,我們在地面上大量採用紅綠燈與路標告示牌管理地面交通工具,但這些規則對在天上飛的飛機是不管用的,天上飛的飛機總有要降落地面或要在地面行進的時候,因此各國政府必須重新思考一套規則。

Fabio Chesini
先前任職於IBM,主要負責零售銀行網路入口網站的互動金融服務(IFS)架構,之後也曾帶領企業金融需求相關轉型計畫。曾任花旗銀行全球交易服務部門的電子商務產品經理,擔任資深專案經理的時間也長達10年,為各種產業提供極為複雜的全球現金管理委任服務。在Gartner為金融機構提供交易銀行諮詢服務,範圍涵蓋商業現金管理、支付、收款與資訊服務,以及區塊鏈(Blockchain)。

@@ACTIVITYID:638@@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數據資料,截至2024年底,台灣數位存款帳戶的開立數量突破2,446萬戶,較2023年(1,968.6萬戶)增加24.3%,超越了總人口數,與此同時,帳戶安全也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

國泰世華銀行作為台灣金融領導品牌,不僅提供用戶導向的便捷安全金融服務體驗,透過先進技術杜絕駭客、釣魚攻擊風險,同時,以全方位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機制搭配跨界創新推出的「帳戶安全險」,打造從「預防」到「關懷」的數位金融安全。

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帳戶安全健檢與帳戶安全險雙引擎竭盡保障金融安全

隨著數位金融普及成為你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詐騙集團或駭客以各種方式發動攻擊,如釣魚簡訊、木馬程式竊取帳密、假網站盜取信用卡資訊,或者是假冒官方機構的社交工程…等,因此,無論是登入金融帳戶、轉帳、消費,還是投資理財,民眾除要有資安防護意識,金融機構提供的科技防護也是重要防線。

國泰世華銀行領先市場推出的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服務,從登入安全、交易安全、個資安全與系統安全…等四個面向提醒用戶須注意的地方,包含登入兩步驟驗證、FIDO快速登入、裝置綁定、交易認證碼、人臉辨識驗證交易、交易推播通知、Email/手機號碼檢核、App版本、手機作業系統…等項目,完成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設定,即可再強化帳戶安全的防護等級。國泰世華銀行對於數位安全不斷突破創新,此次攜手跨界夥伴–國泰產險推出「帳戶安全險」活動,用戶若完成10項安全健檢設定,並至CUBE App保險專區點選參加帳戶安全險活動,即有可能獲得最高新臺幣16,000元的理賠保障(限額45,000名)。(詳細保障內容依國泰世華銀行官網為準,可至活動專頁查詢。)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圖/ 國泰世華銀行

根據用戶動態提供主動防禦與提示,阻擋盜用、詐騙潛在風險

除從帳戶安全出發,國泰世華銀行更因應消費者使用行為,以多項主動防禦與智能提示機制保障交易前、中、後安全,讓安全防護不再是被動防禦,而是隨時偵測、即時反應:例如,透過「登入兩步驟驗證」等方式強化登入安全,運作概念就像是Google帳號的雙重驗證機制,當陌生裝置嘗試登入CUBE App帳戶時,系統會即時發出第二道OTP驗證來確認登入者身分,大幅提升登入安全。其次,用戶還可透過CUBE App啟動、人臉辨識驗證與交易認證碼…等多元交易驗證機制,並且綁定裝置才可使用,大幅保障交易安全。

除了前述安全機制,CUBE App還有提供「卡片安全鎖」服務,可依照交易地區、交易類型、交易時間與單筆交易金額上限進行個別設定,讓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靈活控管用卡範圍。而針對風險與頻率日益攀升的釣魚簡訊詐欺事件,CUBE App也有「簡訊收件匣」提供客戶確認簡訊來源,若收到疑似詐騙簡訊客戶能直接開啟CUBE App登入後查詢簡訊內容,讓用戶可以一眼辨識訊息來源,杜絕偽冒門號發送的詐騙簡訊。

持續與時俱進推升數位安全防護

從全方位的 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業界首創的帳戶安全險,到全面覆蓋交易前中後的進階防護機制,國泰世華銀行始終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結合跨界創新,不斷推升金融科技的安全標準。未來,將持續進化安全防護策略、精準因應各種場景挑戰,以高規格守護每一位用戶的資產安全,讓用戶可以安心享受智慧金融生活。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產險商品由國泰產險提供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