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仁川機場,搭上高鐵,向南奔馳,一個小時後《數位時代》採訪團隊來到了大田市。當我們在旅館辦理入住時,服務生給了我們一本觀光小冊,上面寫著「陶醉於大田的魅力香氣」,打開一看,映入眼簾的不是美食,而是密密麻麻的科學研究單位地圖。大田市的大德科學園區成立於1974年,是韓國最大的科學園區,被稱為「韓國科技的搖籃」,有超過100家的研發中心,5萬名研究人員聚集在此。
素有韓國MIT之稱的KAIST(韓國技術研究院)大學也座落於此,研究中心加上大學城,讓大田從小村莊變成韓國高科技研發基地,成為有200萬居民的科技都市,不僅吸引韓國科學研究者,也吸引國際研究人員進駐。「雖然我還不會韓語,但這裡的居民相當友善,甚至想盡辦法比手勢跟我溝通。」伴隨學者丈夫從巴基斯坦到大田生活的中東女子哈姍(Anosh Hasan)說。
40年來這裡的科技研發能量把韓國推向科技之國,在半導體、通訊與顯示器等ICT領域享譽全球,不過,這些光榮已是過去式,大田和台灣竹科一樣,面臨產業轉型議題,加上中國政府也大力發展ICT產業,傾國家資源扶植中國廠商,給韓國極大的壓迫,身為研發重鎮的大德備感威脅。為此包含大德科學園區的整個大田市,都進行了轉型計畫。法規解禁,鼓勵科學家把實驗室裡的頂尖技術技轉到企業或成立公司把技術直接變成商品販售。2014年,大田也誕生了一家很特別的創投公司Bluepoint Partners,以公司建構者(Compmay Builder)的角色,輔助大田實驗室技術應用在實際商品中,透過研發能量抵抗中國的威脅。
圖說:安聖泰。有韓國MIT之稱的KAIST大學板橋科技谷執行董事安聖泰,他曾為半導體公司創辦人,公司在美國上市後,近年致力於KAIST大學創業發展。攝影/蔡仁譯
韓國MITX科學技術院KAIST:政府政策支持,學術創業大門敞開
根據路透社2015年全球創新型大學Top100榜單,亞洲各國中唯一擠進前十名就是韓國KAIST。在韓國,KAIST不僅被定調為創業型大學,也是韓國唯一隸屬未來科學部而非教育部的大學。
「歡迎來到男人創業國。」走進韓國最知名理工大學KAIST(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韓國科學技術院),就像走進台灣的交大,清一色都是男性,女生是稀有動物,KAIST的建築物也像交大一樣,安靜又低調,這裡除了備受韓國人尊崇的古代科學家「蔣英實」塑像外,沒有太多裝飾品。
KAIST大學校園樸素簡單和台灣交大風格相似。
「我們雖然向史丹佛看齊,但打造有Korea風格的創業環境。」KAIST板橋科技谷中心執行董事安聖泰說。KAIST在韓國被定調為創業型大學,尤其是「學術創業」(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KAIST對創業家非常友善,教授不用假以育嬰假的名義創業,學生也不用因創業逃兵或輟學。「KAIST是韓國唯一直接隸屬未來科學部(雷同台灣科技部)而非教育部管轄的大學,也因此更加靈活。」安聖泰說。
圖說:博士創業家李俊英。他從小就是資優生,考量到經濟與免服兵役因素,留在KAIST求學
南韓最大的網路企業NAVER創辦人李海珍就是KAIST畢業生。根據2014年KAIST新創公司成果調查報告,截至目前從KAIST生根茁壯的企業共有1,069家,其中50家企業已經是KOSPI與KOSDAQ的上市公司。
政府資源投入,免除兵役鼓勵創業
韓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在KAIST學生身上,他們不但不需要繳交學費,在此讀博士班還可以免當三年兵。「在這裡念書不用花什麼錢。不過最棒的就是免兵役了。」博士創業家,同時也是網通新創Point2科技創辦人李俊英(音譯:Lee Joon-Yeong)說。韓國部署重兵在南北韓邊境,兩韓偶有零星戰役,情勢緊張,服兵役的人都擔心會有大規模戰役,但KAIST博士生可以免除參與戰役的恐懼,拿三年寶貴的時間來做基礎研究或是創業。
李俊英是數理資優生,高中時曾經奪下奧林匹亞物理學獎,申請美國史丹佛等名校並不困難,但他在考量經濟與免服兵這個因素,決定留在韓國深造。而KAIST博士生一向很重視研究主題與實務連結性。
李俊英的博士論文具商業化價值,一推出就被美國網通市場接受,「我的研究在真實世界是能運作的,如果研究最後只是為了哪篇論文,不但非常無聊,對KAIST的聲望幫助也不大,更對國家經濟無實際幫助。」李俊英說。
教學與創業可同時進行,法規鬆綁欲追上史丹佛
「兩年前朴槿惠提出一個政策,提供3億美元給韓國重點大學,大力鼓吹已經有專利的教授把技術真正的商品化或移轉給大企業。」安聖泰說。2015年KAIST還更改了一項重大政策:教授不但可以在外開設公司,股權沒有限制,也可以擔任技術長等要職,還同時保有教職。TomoCube是KAIST大學政策開放後第一個新創,由教授朴龍秦(音譯:Park Yong-keum)創立,是KAIST教授創業時的參考對象。
朴龍秦是哈佛醫療物理學博士,年僅36歲的他,是KAIST的傑出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等高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引用次數達3千多次。朴龍秦專注研發新光學方法,應用在醫療領域裡。2015年他和來自Bluepoint Partners創投的友人洪起賢一起創業,設立了醫療器材公司TomoCube。TomoCube販售活體細胞觀測儀(3D Holotomography)。傳統觀察細胞影像時,需經過螢光染色,但TomoCube以純物理的方法取代化學染色,成立僅十個月,儀器還沒有上市就已經被預購了60台,一台要價50萬美元,已經為TomoCube帶來3千萬美元的營收。
圖說:TomoCube執行長洪起賢和KAIST大學教授一起創辦公司
KAIST大學鬆綁法規,打造一個讓教授可以保有教職,又同時參與公司經營的環境。KAIST大學也因此獲利,「KAIST擁有專利權,TomoCube付出專利使用費給學校,TomoCube拿到投資資金,團隊選擇拿出5千美元或股權回饋給學校。」洪起賢說。
「我們不會主動問創業家他們的錢要不要回饋給學校,我們並不貪心,而且相信最終他們會很感激學校的。」安聖泰說。
雖然KAIST一心向史丹佛看齊,但KAIST和史丹佛仍然有不小的差距。Bluepoint Partners創投執行長李榮官指出,KAIST的大學孵出的新創約有1千家,但史丹佛有近4萬家,相差40倍,這些公司帶來的營業額差距也不小,KAIST為85.5億美元,但史丹佛為1,722億美元,相差超過20倍。
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距?「因為韓國的經驗雖然豐富,也有許多成功創業家,但不一定都會回到這裡成為導師,進而把經驗與知識傳承下來。大田科學園區與KAIST校園有很強的研發能量與研究人才,但缺少創業者。這個現況正是KAIST存在的價值,同時也是挑戰。」李榮官說。
KAIST 한국과학기술원
成立時間│1971年
成立地點│先建於首爾,後遷至大田
現任校長│姜成模
延伸閱讀:
可畏又可敬的競爭對手──雙面韓國
冰公主朴槿惠:不廢除不適用的法律,也是犯罪行為
朴槿惠的韓國經濟哲學:如太陽系運作的創造型經濟模式
韓國行動社交服務之王:Daum Kakao
引領韓國軟體創新的十大獨角獸
本文出自:@@BOOKID:126764@@
了解創新科技新知,輕鬆掌握未來無限商機!
歡慶《數位時代》17週年,立即享有[超值優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