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為了協助想前進中國的台灣新創團隊,對大陸市場與創業生態有更深入完整的認識,進而有效界接資源,《數位時代》與《Meet Startup創業小聚》特別規劃了「Meet北京」的參訪與交流行程。本文為同行團員參訪心得分享。
最近時常出現在媒體的獵豹移動,是一家值得探究的公司。順應行動上網潮流趨勢,即使市場競爭劇烈,仍就取得極高的市場占有率。獵豹移動在中國以外的行動市場至少有1億以上用戶,這對許多台灣新創公司或甚至老牌的資訊公司來說,可能都是難以想像的一件事情。
(圖說:獵豹移動內部公告欄上的徵人啟事)
徵人、徵人、繼續徵人;這樣的徵人啟事,其實在中國網路公司或創業環境十分常見。在台灣資訊開發領域的人,對近兩年開發者界的大搬風並不陌生,這股來自於中國與美國的開發者搶人大戰,持續上演至今。不過,相對於台灣資訊相關領域的就業市場,中國在人才就業方面的發展似乎更為活躍,對於資訊人力的發展出路也更為廣泛。
由於獵豹移動不同於許多中國網路公司的發展模式,一開始的發展設定,就以海外市場為主;而獵豹移動在這些海外市場的應用程式商店裡(Google Play/App Store)通常都是工具程式(Utilities)類的下載冠軍,這冠軍成績還不是靠任何市場優化的方式達成,而是切切實實的裝機率。獵豹移動自我分析,他們之所以可以吸引到這樣多的海外用戶,在於透過工具程式有效地打到使用者痛點。獵豹移動花了許多時間去尋求使用者會關心、使用行動網路上的問題,透過使用者經驗分析,發現許多使用者都需要不只一種的行動裝置工具程式,因此獵豹移動投入大量的人力在開發相關的工具程式上,這些大量人力不只是在滿足工具程式細膩且綿密的功能開發與測試上,同時也投注人力在本地化與使用者經驗優化上。
(圖說:獵豹移動使用者體驗部資深總監施子薇。)
在台灣使用者經驗社群十分知名的施子薇(Jill)也來到獵豹北京發展,現為獵豹移動使用者體驗部資深總監。Jill在北京有超過60位分工細膩的UI/UX開發團隊,協助她關注獵豹移動開發龐大產品線的任何UI環節。為了測試這些UI的使用者感受,獵豹透過不斷的國際市場試煉,有了自己的一套準則。例如Jill分享了獵豹移動一款工具程式裡,一顆小的清除功能按鈕設計,團隊為了究竟是要使用設計理念上建議的藍色與或一般大眾容易理解的綠色而爭執不下,最後透過實際小規模使用者直接測試的裝機率、卸載率與功能使用率,團隊很快發現綠色按鈕是最終的解法。這種直接透過大數據來協助開發的經驗令人十分難忘。
獵豹移動也十分重視使用者數據,透過這些數據來理解他們的用戶細節。透過不斷的試誤,獵豹發現國際用戶在週末的裝機量比周間多;看短時間的卸載率,則可知道新推工具是否受青睞,進而讓公司高層取捨資源投入。然而,當用戶跨過1億門檻,軟體更新模式也成為重要挑戰。獵豹移動的做法是直接採用Google Play的布署機制(因為獵豹移動在Google Play的市占與工具數量,都大於iOS許多),以2-5%的使用者開始做更新測試、接著布署到20%的使用者,再成長到多數的使用者裝置中。獵豹也根據摸索找到每周一次的更新頻率,恰巧是保持使用者新鮮感,維持裝置內獵豹移動工具程式使用率的重要關鍵。
(圖說:佔有很大比例、十分國際化的獵豹移動本地化北京團隊。)
獵豹在國際本地化的作法也非常直接。獵豹根據不同的市場使用者語系,在北京開發團隊裡直接聘請擅長該語系的外國人作為本地化團隊的主幹。另一方面,透過實習生招募與直接的畢業生獵才,獵豹移動也聘請了在北京豐富的各大專院校外語系學生或畢業生們,作為獵豹移動中國團隊理解這些本地化團隊的對應窗口。
(圖說:手動足球台不是只是作為員工福利的展示工具,是真的有許多同仁會到那裡發洩交流的地方。)
事實上,獵豹移動有不少台灣人在其中擔任骨幹職位。資深經理吳俊達正是其中之一。他為我們介紹了以中國為基礎的互聯網公司獵豹移動,與他過去在台灣資訊公司的管理模式差異。他提到:過去在台灣擔任主管的經驗裡學到,上司會在每一段時間詢問他最近工作上的工作項目或重要事項,所以他很習慣於直接列出許多工作上的重點,一一向老闆報告。但是他來到獵豹移動後,老闆傅盛卻要求他短期內工作上的重要項目不應該超過一項,短期(例如一兩週內)的細項工作,應該都要環繞在這項重點項目去執行。
重視使用者經驗和數據、國際化思維和行動,逐步造就出一家國際化企業,獵豹移動正朝向未來巨人方向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