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巨型城市,將不再是人車分道,而是人車如何共用道路。聯合國預測:到2030年,60%的人口會居住在城市。也就是說,51億的人口要好好想出怎麼讓這麼多的人在擁擠的都會得以移動。
奧迪汽車發起了未來都會計畫,並在美國波士頓建築師協會展覽廳展出「道路結構:移動與城市」,而兩位策展人(都是MILLIGRAM的首席建築師)挑戰2030年交通設計方案,包括波士頓-華府通道或是中國深圳的神奇再造。其中很多創意還是新型輪具,有些則是重整城市硬體。策展人表示,「很多作品價值不是在新,而是要把現有的交通網路納入更大、更完善的計畫,以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或讓全民有機會參與創新。」
以下是小編選出的其中幾個最成功的概念:
● 不用磁浮列車或一大群賽格威(Segway)才可以解決未來交通需求,現成的工具例如腳踏車就是地球上最有效的運輸工具了。但未來的生活環境如果充斥了腳踏車、行人、汽車都在搶道,可能就需要其他的方案解決。LightLane就是一項設計,騎車時會有雷射光跟LED燈創造出自己的一條路線,可以不用擔心要沿著本來劃好的線行進。
● 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但研究顯示人車分道其實更危險。在歐洲,很多地方沒有劃線,行人跟駕駛可以找到自行的出路。波士頓的一間建築事務所就提出了Tripanel概念設計:草地、柏油路或建築上的玻璃帷幕都可以成為道路,未來的運輸工具可以在行進間充電。除了行駛空間,他們還提出居住空間的共享,也就是可以在不在家的時候把公寓出租,減少維護的成本。
中國東南邊的珠江三角洲,佔地1萬5200平方英里的區塊在近年快速成長,已成為世界上其中最擁擠,相對地也是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每年空氣污染超標已達五分之一。 NODE 建築及都會事務所提出2030年的深圳藍圖,應該是所有交通地下化,地面上就可以留給住家及公共區域。
策展人Graham表示,「大部分我們看到的未來都會設計都是政府設計到民間使用,也就是建築師跟都會設計專家設計人們如何使用城市的方式。但我們發現趨勢變成是使用者設計人們使用城市的方式。」兩個策展人都強調,在計劃所有細節時,應保有彈性跟開放的態度,否則全新絢麗的新都會藍圖往往會演變成亂無章法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