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戈壁、智利寒漠、埃及撒哈拉、南極大陸,曾拿下「世界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巡迴賽」總冠軍的超級馬拉松運動員林義傑,用他的雙腳踩遍世界每一寸險惡的土地,三番兩次越過了人類體能的極限,也帶回了別人一輩子都看不見的風景。
正因為這些豐富歷練,讓他的視角多了一份人文關懷,就像他發起的「擁抱絲路」長跑活動,總路程長達1萬公里,行經六個國家,就是希望透過跑者的雙腳、雙眼,讓世人正視絲路沿線水資源匱乏的問題。網路平台的出現,更幫助他把生活中看到的許多善念,傳遞到世界每個角落。
我大一就開始接觸網路,大概是1996年,那時還是Netscape(網景)時代。當時網路對這世界還很陌生,身邊也幾乎沒人在用,我會開始用是因為聽說寄信不用錢。以前寄信都要透過郵差還要貼郵票,後來才發現:哇!原來電腦可以寄信,很特別。所以家裡就裝網路,從50幾K慢慢跑,還是以分鐘來計算費用。
我那時候就有認識外國的跑友,彼此都用email聯絡,因為那時台灣也沒什麼人有電子郵件信箱,想寫信也不知道寫給誰。就算有電子郵件信箱,取的帳號也都很俗,像是用身分證字號呀(笑)。
當初介紹我認識超級馬拉松的是一位英國人,他之前是大中國地區可口可樂的總裁,我跟這位英國朋友也都是用網路寫信的方式溝通。而且他很瘋狂的是,他會整理每個月有關跑步的資料跟知名賽事,然後寄給他身邊所有跑者,劈哩啪啦一大篇,他是很特別的筆友(笑)。
除了電子郵件,我那時就已經喜歡看一些國外資訊。以跑步來說,台灣的資訊畢竟少一些,所以我會去網路上找一些國外資料,包括比賽賽事、發展狀況。當初會選擇投入超馬,也是那位英國朋友先跟我說,然後中華民國路跑協會把這項目引進到台灣,再加上我自己上網搜尋,做一些研究再報名。後來我會知道這麼多國外訊息都是靠網路,因為當時也沒有人可以問。
所以一直以來,我對新科技不會有障礙。出國跑步的時候,手機、電腦、MP3是一定會帶的裝備。電腦是用來寫日記,我從高中開始每天寫日記,即使很累還是寫,篇幅長度不一定,這是我的習慣。有時候靈感來了,就停不下來,但因為跑步時的獨處時間很多,所以靈感都特別豐富。
分享生活中的善念
有時我會在Facebook上分享在國外跑步的狀況,因為很多人想知道到底那些環境長怎樣,想要用我的眼睛去看到全世界。其實我每天能發文的時間不多,但Facebook我還是堅持本人經營。因為我覺得這才能讓大家知道你的想法,是我真的在做件事,而不是助理模仿我的語氣,否則應該改名叫「林義傑助理粉絲團」,那樣就是欺騙。
但我不見得是分享跑步的事,比如說我去過彰化或台南一些很小的紡織廠,其實你看了會很感動。大部分運動員只管褲子、衣服、運動襪好不好穿,他不知道這在哪裡做的,也不知道做這東西有多難。但這是我看在眼裡的事情,你會不會appreciate(感激)這些阿桑幫你去縫這些東西,我就覺得可以分享讓大家知道,不要一味只覺得怎麼那麼貴。當你講貴的時候,那些阿桑都是賣自己的青春去做這些事情,這取決你會不會感激你所看到的每一件事情。
如果拿我放進運動員這個格子裡來看,我會看得比較多!因為我確實去過很多地方,這也跟我的成長背景有關係。以前明明是出身比較好的家庭,雖然不能跟富二代比,但至少吃喝無缺。可是父母親當時比較不鼓勵我走體育這條路,所以斷了我所有經濟資源,我就必須要自己去爭取,自己去打工,去找自己的路走。當然多年以後父母親也會釋懷,但因為有過這些生活歷練,所以你看的角度跟人家不同。
我也曾經分享一張放天燈的照片(編按:林義傑在平溪拍下一張眾多天燈掉落在山谷中的畫面,寫著「大家祈福後的天燈是製造千萬人力以小時計算的垃圾」),確實影響很多人,轉發就有5千多則,這是我看到的事情,我覺得是很好的訊息,就想讓大家知道。我也很喜歡放我家貓的照片,因為我很喜歡小動物,我對動物是有愛的,這就是日常生活。我覺得Facebook或微博,就是要分享這些事情,要不然它的意義不存在,你還是把它當商業操作。
溝通運動想法
這些在Facebook追隨我的朋友,其實不該叫粉絲,因為這感覺好像我要製造自己是偶像。Facebook應該叫「公開的書」,有時真的會改變一些事情,像是我呼籲一件事的時候,如不要放天燈,大家就會記得原來是這樣,以後再也不要去放天燈了,這就是善念。如果因為我一些小小的文章可以影響一些人,怎樣把善念放在社會上不停往上爬,這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我本來就是會寫故事的人,我從去年開始發送電子報,裡面都是寫一些親身經驗的短篇文章,有時候講「勇氣」,有時候講運動潮流,有時候是講一些我當時想做的事,因為我想讓大家知道運動是什麼,把這知識傳遞給更多想運動的人。這份電子報分享的人有幾千人以上,有的是跑友,有的是企業家,有的是不認識我的人,但他喜歡運動這件事,就連總統府的官員們有些也會收到。
在Facebook或新科技出現以前,以前比較少有可以跟外界溝通想法的工具,所以現在運動員出人頭地的機會其實很多,可以靠新科技的幫助。但對我來說,使用這些新科技,不是為我個人的運動生涯帶來幫助,而是讓大家知道用我的角度去看事情的感覺。
我去過全世界這麼多地方,確實是雙腳去跑、去走,我不是參加什麼奢侈團或黃金旅遊。人家問我北極怎麼去?坐破冰船去嗎?不是!我是跑進去的(大笑),那是差十萬八千里的。所以你看事情的層面會不一樣,如果你可以用很正面的力量,讓大家知道,這是很棒的事。(攝影/侯俊偉)
原文刊於數位時代雜誌2013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