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對談(中)】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凱擘大寬頻董事長鄭俊卿~讓產業自然匯流,就是內容出頭的時候
【未來對談(中)】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凱擘大寬頻董事長鄭俊卿~讓產業自然匯流,就是內容出頭的時候

Q:在這樣的變化下,數位匯流可以替台灣產業帶來哪些商機?

張:比如鴻海電視綁MOD就能看出這已經是商業模式的改變,以前手機一支要2萬多塊,誰可以輕易買得下去?但綁約後有補貼,每個月攤一點錢,無形中把智慧型手機門檻降低了,這種模式在電視也出現了。鴻海為什麼要做?因為薄利多銷,對大家都有利。以後電視不見得要在燦坤買了,可能去跟系統業者、電信業者買。市場擴大,換機的周期就快了。

Facebook也是先衝用戶數才去看怎麼賺錢,先有人潮才有錢潮,這定律很清楚。置入性行銷也可以適度鬆綁,要產生一些商業利益,內容產業才有辦法成長。當年因為這個法規卡在那邊,台灣的內容產業是不是卡了好一陣子?這就是法規當初擔心過頭,害得很多東西長不大,現在要長大才發現對岸的內容已經比我們跑得更前面。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鄭:鴻海為什麼要找我們合作賣電視?這兩個產業已經綁在一起,內容起來硬體就會起來。凱擘和中華電信的高畫質節目最多,所以鴻海找我們。這會有連鎖效應,其他業者看到我們因為這樣業績很好,也會想豐富自己的高畫質內容以加入合作,環環相扣,整個產業就會起來。

所以從整個環境看,我覺得有五個大方向:第一是文創產業,包括高畫質內容、微電影、電視產業,另外就是加值應用,誰能想到Angry Birds可以成為打敗Nokia的公司?第二就是台灣最強的終端設備產業,匯流之後硬體會有更多發展,等到將來真正匯流,電視機就能有很多創新,可以做附加價值,台灣就不要再守著3%、4%毛利率,靠加值應用讓硬體價值起飛。

第三個是提供解決方案的軟體產業。第四個是雲端產業,不論是政府的、民間的,都會起來。最後,電信服務供應商也會起來,因為內容的量越來越多。這幾個領域在台灣都正在起步,也相當有機會。凱擘明年正在籌備新媒體應用,是關於運用海量資料做收視調調查,在不違反個資法的情況下也是可開拓的市場。

Q:雖然匯流是產業趨勢,但其中牽涉許多政策制定,政府可以如何就政策面支持台灣數位匯流產業?

張:從政策面來看,政府要做的其實不多,重點是該鬆綁的(法規)就盡快鬆綁。像有線電視業者市占率不得超過三分之一的問題、黨政軍條款的問題,我覺得這兩部分應該要有些鬆綁。以前大家有點擔心過頭,覺得有線電視不能太大,會有負面影響,但結果每家都這麼小,就都長不好。 

我在宏碁、Google待過,認為大企業才能把局做大,如果擔心企業因為太大會去做壞事,把人家卡死,結果一個經濟規模都沒有。Google也很大,對我們網路社會的貢獻是正面還負面?雖然它的確壓倒很多搜尋引擎,但整體來說應該還是正面大於負面效果。

所以不要怕企業大,大才有經濟規模,才能跟國際競爭。如果只有一些小小的企業,很快就會被國外企業吃掉,到最後台灣就什麼都沒有,國外也不會有人願意進來做長遠投資。所以最好就是讓企業健康長大、有經濟規模,不要和國際企業的規模差太遠,不要在人家還沒長大的時候,就認定它長太大一定會做壞事。 

鄭:限制產業發展就像小孩子的成長過程,他剛開始要長大,你就覺得他一定會做壞事、做流氓。如果他在成長過程裡行為有偏差,再去修正,不需要太早規範。從經營面來看,在未來這麼多種類的匯流裡,要如何找出商業模式,對我們來說是最大的挑戰,怎麼賺錢?當初誰可以想像Google這樣的商業模式?它什麼都是免費的。現在我們還不知道怎麼賺錢,但當走到一個經濟規模,可能那個模式就出來了。

匯流裡面很重要的是內容,管制越嚴的產業反而越沒發展。看網路產業和有線電視產業就知道,技術上有線電視最落後,但它管制最嚴,最好的是網路,卻沒有什麼法在管!這就是典型的例子。不要還沒長大就限制發展,各種新的創意才會出來。所以內容產業要適度鬆綁,才有助發展。

原文刊於數位時代雜誌2012年12月號

[未來對談]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凱擘大寬頻董事長鄭俊卿(上):讓產業自然匯流,就是內容出頭的時候
[未來對談]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凱擘大寬頻董事長鄭俊卿(下):讓產業自然匯流,就是內容出頭的時候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