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0.08%」的迷思~誰說社群行銷一定得接受留言、追求互動?
【觀點】「0.08%」的迷思~誰說社群行銷一定得接受留言、追求互動?
2010.12.24 | 人物

最近在《富比士》有一篇「名文」,很有意思,它在尋找一個答案:為何一些大企業,到現在還是不用Facebook?

它並不是在說,所有企業都非得使用facebook不可,該文章只是很「好奇」,這些企業明明在Interbrand名列世界前50大的大品牌,對他們來說,做一點點Facebook行銷絕對不欠預算,但,前50大企業中,只有45家有Facebook粉絲專頁,還有5家到現在還是完全沒有Facebook粉絲專頁,這五家分別是:Marlboro、Goldman Sachs、HSBC、Siemen’s,以及……Apple。

分公司開的、粉絲開的,都不算。這裡指的是總公司開設的「官方粉絲專頁」,比例來看,大約還有10%的企業,還沒有這樣的粉絲專頁。

奇特的是,這篇文章說,如果我們再仔細看,我們會發現在那90%有粉絲專頁的企業之中,至少7家公司雖然有粉絲專 頁,但只有讓企業「自po」,不讓網友回答(這一點我不理解為何這篇文章這樣寫,因為這七家公司的粉絲專頁可以留言)。文章說,顯然這些企業,目前來避掉 facebook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想互動」,文章說,企業的行銷人員被賦予「Owning the customer」(佔有客戶)的使命,但在社群網站上,他們無法佔有客戶,只能做客戶的朋友,讓企業非常慌張!最近Black Monk Consulting也分析了美國前50大企業的粉絲專頁,檢查了一共1115則po文的6萬多筆網友留言,發現這些留言有高達「27%」是SPAM文、抱怨文、或者是無法回答的問題,就是這些留言,讓那10%的企業,連一個Facebook粉絲專頁都遲遲不敢開設

文章還提供了其他的資料,譬如,在這50大品牌的粉絲專頁上,有89%的客戶留言,是沒有被回答的。以Gucci為 例,它在過去三個月從來沒有回覆過任何一位客戶!而有11家其他公司,三個月以來只回覆一位客戶。不過,在這些「回覆」的官方留言,只有15%的有邀請網 友作進一步的溝通,只有17%的在回覆的時候記得將網友的名字含在回覆中,禮貌答覆。

這篇文章,不斷的在問:「為什麼有些企業還是不敢踏出一步,和網友互動?」

不過,我對這篇文章有完全不一樣的看法

(原文轉載自Mr.6部落格

我反問:「為什麼企業一定要和網友互動?」

這篇Forbes文章錯誤的認定社群行銷就是要「與網友互動」,不互動,就好像「玩得不夠」,就好像不懂真正的社群 行銷。甚至,每次大家在講社群行銷,在講最新的網路行銷,老是愛強調「互動」,這些人認為,只要企業到網路做行銷,就一定必須打開自己的大門,讓網友、暴 民進來亂說話,如果不打開自己的大門,那麼就表示此公司還是太迂腐、太保守。

但,大家都錯了,做社群,為何一定要「互動」呢?

最新行銷,誰說一定得邀請網友一起來,然後讓競爭廠商可以佯裝網友之名,行「破壞」、打擾之實呢?

互動是很好的事,沒錯,尤其是透過粉絲講的話,比你講一百遍還有效!甚至粉絲偶爾發發牢騷,這些負面的牢騷話,反而讓那些正面的稱讚,聽起來更為真實!不過,如果你很不喜歡「互動」,那麼也沒有人規定你要互動

沒有與粉絲互動,照樣能為企業帶來社群的美好!你相信嗎?

常有企業希望我們規避掉網友留言的問題,這樣的需求下,舉例來說,我們或許開發一支應用程式,將這個應用程式拉到一個沒有互動的粉絲專頁,然後在這個應用程式中,我們亦不讓網友有發言的機會, 只開一個體驗遊戲讓網友去玩,或開一個「選擇題」給網友去填,然後在貼塗鴉牆的時候,也是由程式自動將網友所填的結果,直接寫到網友的塗鴉牆上面去,甚至 就算網友有機會以雙向塗鴉牆寫給他們的朋友,也是由行銷人員來主導方向,只能選「罐頭」,不能「自己亂寫」,自己亂寫的欄位,只給公司內部的人自己看到, 絕不流傳出去!

另外一個很好的「沒互動的社群行銷」,還包括以下──

最近Facebook的大新聞之一,就是他們終於開始在某一些網站測試「Instant Personalization」(立刻個人化)。這是我們現在幫企業做的一個重頭戲,將「官網」給Facebook化。 但,我們就算再怎麼有創意,為官網添加更多新的社群功能,這一切功能,仍需要使用者,伸手去按一個按鈕才能「啟動」,授權後連到facebook、抓取該 抓的資料等等,舊的用戶很好用,但新的用戶一進官網不一定能立刻感受到Facebook的威力。這些有幸被Facebook選到的「Instant Personalization」廠商,就很爽了,網友來到這些網站,網站立刻可自動抓到該網友的Facebook ID(應該要是在他依然登入Facebook的情況下),做一些事情--

這些事情,就是標準的「不互動的社群行銷」,譬如TripAdvisor趁你在看「紐約」這一頁時,就會秀出你的朋友在「紐約」的動態,然後,你到Clicker找線上電視節目,也會看到你朋友也看了哪些電視節目。其實,這些功能超級利用到社群的散播力,但它們都沒有被網友亂批亂幹的「風險」,這些有趣的「不互動」的官網社群功能,都只是初步而已,後面創意……還很多!

行銷人員對社群的理解,並沒有看到行銷的整面貌,有些只是一眛的跟風。社群行銷最美好的絕不在它的「留言」,就算網友粉絲有留言,也代表一小批人而已,看,以數字證明,回到那篇Forbes文章,它所研究的那些大公司的粉絲專頁共有7000萬粉絲,其中三個月以來的留言數,如剛剛所說的也就只有6萬則而已,意思是說,以百分比來看,只有0.08%的粉絲在留言,這些留言,能帶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嗎?

禁掉了那0.08%,又代表什麼滔天大罪嗎?

因此,我們應該將社群行銷擴大,不應該只將社群行銷認定在「互動」,因為,後面還有更厲害的「朋友傳朋友」、「強迫 式口碑」,都還在不斷的被更有創意的行銷人員在創造中,現在已經不是Web 2.0時代,該是看更高更遠的創意的時候了,如果Forbes這些文章只能繼續看「互動」,那麼,該是我們自己創造案例的時候了!

(原文轉載自Mr.6部落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